“白鰱魚是典型的濾食性魚類,能有效降低水中氮、磷的含量,從而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近日,益陽市大通湖區河壩鎮向大通湖投放白鰱寸苗60萬尾。參與現場投放的河壩鎮工作人員李川介紹,通過3年多水草種植,大通湖水草有了一定的保有量,水質持續向好,具備了以水草種植和生物防治相結合進行水環境治理的條件,而白鰱魚就是水環境生物防治主力。
大通湖是洞庭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湖南省最大的內陸湖,面積達12.4萬畝,兼具生態涵養、調蓄防洪、航運、旅游等重要功能,素有“洞庭之心”“三湘第一湖”的美譽。但在2015年國家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監測與考核地表水水質時,國控斷面評價結果為劣Ⅴ類。
面對劣V類水質治理這個難題,大通湖區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退養、截污、疏浚、增綠、活水”和生態環境部“一點兩線三減一增”要求,堅持走生態修復治湖道路,統籌大湖內外協同治理。2018年1月,通過仲裁依法解除了大湖養殖使用權轉讓49年的合同,實現全面退養。轄區禁養區內51家畜禽養殖企業已全部退出,流域范圍內1.2萬畝珍珠養殖全部退出,臨湖1000米范圍內1.3萬畝精養魚塘全面實現退養和產業轉型。加強大湖禁航禁捕力度,大通湖區在沿湖安裝監控攝像頭44個,建成禁航禁捕紅外線熱成像系統,處理“僵尸”船115條,抓獲違法人員50人次,刑拘18人,依法處置破壞環境資源犯罪4人,形成了有效震懾。
為根治惡劣水質,大通湖區還著力加大了截污減排和流域疏浚力度,在流域范圍內全面實施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鎮壓縮、區轉運”的一體化治理全覆蓋模式,并全面完成了無害化廁所改造;開展流域禁“磷”工作,對轄區內生產、銷售和使用含磷洗滌用品的情況開展專項執法檢查;推進農藥化肥減量控害、測土配方施肥、農業專業化統防統治、綠肥種植、秸稈還田等措施,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全面推行生態種養和綠色發展模式。與此同時,大通湖區還加強了對入湖水系的疏浚工作,清除入湖水系圍網118公里,疏浚主要入湖口35.4公里,中小溝渠1644條近4300公里,塘壩清淤96座,實現大通湖與周邊水系自然連通。加強河渠清漂清廢,完成河渠清漂2140多公里,清除水葫蘆等漂浮物6.5萬余噸,渠道始終保持常潔常清。
為從源頭上根治水質問題,大通湖區著力在增綠上下功夫,通過大湖水生植被種植、環湖沿岸植被帶恢復等工程,大湖水生植被恢復超4萬畝,沿湖植被帶修復超65%,湖內水生植物達17種之多,大通湖由原來的“水下荒漠”一改為郁郁蔥蔥的“水下森林”;完善入湖口及溝渠增綠舉措,實施生態攔截。在搞好4個主要入湖口濕地及以挺水植物荷花為優勢群落的湖濱沿岸帶建設的基礎上,全面完成了大通湖湖泊緩沖帶入湖河口濕地和入湖河渠增綠(14條河渠上溯3公里范圍內水生植被恢復)建設工程,對入湖河口進行多級濕地改造,恢復濕地面積3583畝。同時,該區還統籌考慮大通湖水環境治理與發展需要,大力發展水草產業,目前水草產業種植面積達6000余畝,水草經濟已成為該區一大經濟亮點。此外,投資近7000萬元的五七閘樞紐河湖連通引水工程已經建成,可以實現自流引水入湖,一舉打通了流域南部的補水通道,真正實現了大通湖“活水”目標……
經過多年的不懈堅持和努力,大通湖水質持續穩定向好:2019年,大通湖水質摘掉了劣Ⅴ類帽子,總體評價為V類;2020年水質整體評價達到Ⅳ類;國家保護鳥類數量逐年增加,大湖生物多樣性逐漸增加,湖體營養狀態得到極大改善,人民群眾滿意度大幅度提升。大通湖水環境治理成效也得到了生態環境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