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流轉481畝地,全部種優質稻,收益大增;全程機械化,高效管理,成本降低……11月28日,赫山區泉交河鎮新松樹橋村種糧大戶譚曉湖告訴記者,因農村土地數字化改革,他嘗到了種田賺錢的更大甜頭,今年賺了60萬元。
赫山區是我省首個土地數字化改革試點單位。為破解農村土地碎片化嚴重、流轉率低、產出效益不高等難題,去年9月開始,赫山區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規范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因地制宜加強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在新松樹橋、菱角岔等5個村率先啟動改革試點工作。
為讓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實現“三權分置”,由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組織土地流轉事宜,村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本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變“戶戶包田”為“人人持股”。同時,成立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把土地集中起來進行數字化登記,分區劃塊,讓“小田”變“大田”。再將數字土地整合、包裝、推介,以產品形式通過網絡平臺發布,競價拍賣經營權。
赫山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負責人彭玲介紹,此次改革的最大亮點在“數字化”。原本“禁錮”在農戶手中的土地經營權,數字化后成了可自由競價拍賣的商品,溢價空間增大。土地經營權也從各家各戶集中到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土地流轉由傳統的一對一“零售”,變成一對多“批發”。流轉方相中哪塊地,輕點鼠標一秒便能實現流轉,直接與交易中心簽約,既方便快捷,也能更好保障雙方權利。
改革為“沉睡”土地注入了無限活力。目前,赫山區試點的12個鄉鎮38個村,已實現掛牌面積120687畝,成交44440畝,成交總額8179.14萬元。
在試點中,菱角岔村首批實現整村簽約、整村流轉。村黨總支書記陳楚如介紹,改革同時改變了傳統耕種方式。土地經營權集中后,打破了禁錮土地的“丘塊”界限,實現化零為整;土地集中連片,旋耕機、無人機可馳騁其間,推廣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耕種,田間管理成本大幅降低;也便于推廣新技術、新品種,讓糧食賣得起價。據測算,改革后,每畝土地耕種成本約降低380元,產出效益提高200多元。
“成本降了,效益增了,種田更賺錢了。”連續當了4年種糧大戶的譚曉湖,腰包越來越鼓,今年賺得盆滿缽滿,他笑著說:“還是得改革,一改就有了生機和活力。”